English

濮存昕和他的父亲

2000-02-17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 濮存昕很小就经常跑到人艺剧场给父亲送饭,也经常到后台去玩,或者站在舞台下仰视。对濮存昕来说,话剧和父亲的形象是纠缠不清的。当“父亲站在舞台上”这一幅图像深刻在他的记忆中时,我们很难区分究竟是父亲,还是话剧本身,最终将他导入表演舞台。

合作与竞争

濮存昕的父亲苏民,原名濮思洵,解放前参加革命,因工作需要而改名。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,苏老导演过《王昭君》、《天之骄子》,主演过《蔡文姬》中的周近,以及《雷雨》里的周萍等重要角色。四十年后,北京人艺副院长于是之告诉濮存昕,剧院将重排《雷雨》,并决定由他扮演周萍。在同一家剧院,扮演同一部戏中的同一个角色,虽然相隔了四十年,这既是儿子和父亲的一次竞争,也是子承父业的最佳写照。

1992年苏民导演话剧《李白》,濮存昕扮演李白。这是父子俩的首度合作。排练中既有父子间的默契也有相互排斥。对于很多细节,父子俩会各执己见,而且谁都不肯让步。分歧最激烈的时候,甚至晚上干脆不回家,白天就在排练场见。

《李白》排出来了,它是濮氏父子在艺术观上合作、斗争,理解、妥协的产物。对苏民老先生来说,他意识到“年轻人有他们独特的见解,要择善而从。对年轻人不尊重是很落后的想法”;而对濮存昕来说,“当孩子认识到父亲的局限性时,他才算是真正成熟了”——这些收获,也许才是更重要的。

传统的力量

有一个功成名就的儿子,苏老是否为他感到骄傲呢?他淡淡地说,“我无所谓骄傲。成绩是他努力的结果,荣誉是他自己的。我有三个孩子,对于小昕,我很放心。”

事实的确如此。濮存昕今日的成功,除了前面所说儿时受到的一些启蒙,和父亲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。“文革”使他早早中断了对家庭的依赖。上山下乡,他在黑龙江农场呆了8年;返城后考入空政话剧团呆了9年,却只演过一个主角;34岁的时候才开始拍电影、电视,“熬了10多年才有人理我”,那时候“只要有导演对我说去试试镜,我抬腿就走,但常常被Pass掉。那种压抑的、被机会捉弄的感觉,我尝得多了。”

这个期间,当然有来自父母的鼓励和抚慰,但是父亲给不了他最需要的机会。在濮存昕眼里,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学者,脑子里只有艺术,尤其是父亲戏比天大的认真劲儿,给濮存昕印象最深。如果说父亲没有给过他成功的机会,那么,却给了他成功需要的素质。而后者也许更为紧要。

现时,很少有影视明星还能像濮存昕那样对话剧痴迷。人艺这些年来有影响的话剧里都少不了他,从《雷雨》,到《三姐妹等待戈多》,到最近的《茶馆》。除了话剧本身的魅力外,更是因为话剧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,还具有一种传统的力量。

在1998年的《流金岁月》中,苏民以70高龄再次扮演周萍。他的妆容虽不再年轻,但经过精雕细琢的一招一式,把传统话剧的表演发挥得炉火纯青。

而濮存昕的表演虽然和父亲那一代已大大不同,但他显然十分尊重那个传统。他在影视剧中塑造的角色,大多是传统的好男人形象。就连作为明星,他也显得传统:“我不拍写真集,我不唱歌,我不出自传,我要力求每年排一到两出好话剧……”“传统的力量”大概才是濮存昕成功的秘密所在。

(《中国妇女报》2.11王墨文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